
「歸去來兮,田園將蕪胡不歸?」這是台灣北端石門尖山湖,農家子弟陳國志的心聲,也是嵩山父老鄉親的期盼和憂慮。

尖山湖境內,曾經擁有北台灣規模最大的石砌水梯田聚落景觀,直到1970年代,工業迅速發展、人力耕作成本高昂、年輕人口外流、再加上政府的休耕政策,以致水田陸化、生態漸趨死寂。
鼎盛時期,這裡的梯田面積約有60多甲,目前還有種植稻米的梯田,僅有3甲不到。青壯人口都往外走,陳國志為什麼要回來呢?也許,就是那一股傻勁吧!老婆獨力養家,默默支持這個傻子,父母期期以為不可,最後也默默支持這個傻子。

一窪窪水田,像是鑲在山坡上的鏡子,映著天空的顏色。居民稱這裡為尖山湖,雖然叫做湖,此處卻沒有湖水,而是一片山谷,一百多年前,先民沿著等高線開墾,用這裡特有的火山岩,築起田埂,種起水稻。
從小在這裡長大的陳國志,中年回鄉才開始務農,不只人回來,他也想把兒時記憶裡的風光,把梯田復耕的希望帶回來。

第一步,他引水滋潤已然乾涸陸化的田地。
第二步,他堅持不用藥耕種。不管結果如何,景況都不會比現在更壞!
於是,以前常見,現在稀缺的生物,七星鱧、紅娘華回來了!活跳跳的友善田地,也成為荒野保護協會,進行自然觀察的好所在。
2009年,幾位尖山湖的老農,體認到再不改變,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土地即將荒廢,也開始號召鄰居和子弟回鄉,一段艱辛的復耕之路,從此展開……。
Facebook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