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投桶柑,位於陽明山腳下,又被稱為草山柑。

過去輝煌的年代,一個扁擔的桶柑,就可以在北投買一棟房子。如今風華已去,只剩幾位農家堅持守著草山柑…來聽聽當地老農回憶過往吧~~

臺北市郊的十八份,隸屬北投區,這裡以前是供應臺北人,新鮮蔬果的重要產地。

桶柑是在1789年時,由先民從中國廣東引入臺灣,曾經是北投經濟繁榮的主要農作物之一。 由於北投桶柑,位於陽明山腳下,所以又被稱為草山柑。

年近九十的吳欽福,用慣行農法種了幾十年的田,走過十八份農業的興衰,也最瞭解這片土地的價值,現在兒子吳尚謙接手,他選擇用友善耕作的方式,耕耘這塊祖傳下來的土地。

吳欽福:「草山柑是年輕的時候種的啦,現在都改良過了,改良 現在這個都大屯種比較大顆,以前那個是比較小顆啦,比較小顆比較好吃,現在的消費者都要大顆要漂亮的 草山柑比較小顆比較沒有人買就淘汰了,我們這個山上空氣好沒汙染,就水質好啊,所以我們這邊的桶柑什麼,口味比較特殊。」

耕耘超過一甲子的桶柑園,修枝是照顧果樹的基本功夫,如果不注意來年產量一定不好,草山柑曾經輝煌,這是吳欽福最深的記憶。

吳欽福:「以前我靠近草山那邊的種很多 ,一次採四五萬斤耶,很多耶,好幾甲地喔,採收期都去採 ,陽明山那邊,以前時機差,大家都農人都有的種稻,有種桶柑的種桶柑這樣,我們山上的桶柑,我小時候那時的桶柑,現在百年了還有,那時候工資低桶柑價錢好,請人才會划算,現在都二十塊,一斤桶柑四五塊,一百斤四五百塊,那如果一百四一百五十斤,一欉桶柑樹有一百三百四斤,賣那個六 七百塊,工人就可以請很久了,那時候就整村都種桶柑,很多。」

令現代人無法想像,一個扁擔的桶柑,就可以在北投買一棟房子,
但有利潤就有人追,50年代臺灣中南部,開始大量種植桶柑後,
十八份的桶柑就漸漸沒落了,
如今不到五戶人家還堅持守著草山柑,
吳欽福是為了找回小時候的味道,才開始復育原生種的草山柑。

 

Facebook Comments